警惕没有坚实基础的宏大叙事
宏大叙事 (grand narrative) 又称元叙事 (metanarrative),在批判主义中是指关于历史意义、经验或知识的叙述,它透过预期实现一个 (尚未实现的) 主导思想来提供社会的合法性。它的特点是叙事规模极大,甚至无所不包,且背后往往隐藏着某种指向性或目的性,这种叙事往往都有很强的理论支撑,(至少短时间内) 难以证伪。
举几个例子:「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」是中国政府讲的一个宏大叙事;「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」是在我读高中时期中国教育界讲的一个宏大叙事;「元宇宙」是 Facebook 讲的一个宏大叙事。
需要注意的是,宏大叙事并不是一个贬义词,而是一个中性词,其本质只是一种带有预测性的观点。有的宏大叙事在若干年后已经变为了现实:在九十年代说「互联网将改变世界」是宏大叙事,过二十年后再看就是事实。
投资中的判断原则
在投资中的宏大叙事,往往是指某个时期中,在某一个行业存在一种普遍论调称,该行业正在进行或者即将发生一种变化,这种变化持续时间长,影响范围广,且对行业当前的产品技术或商业模式具有颠覆性。比如:「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去中心化服务将取代现有的中心化服务」,「电动汽车将取代燃油汽车」,「自动驾驶将颠覆打车租车行业」,「智能手机将取代功能机」等。
从投资的角度看,宏大叙事往往是双刃剑,如果把握的好,叙事成真,则相当于抓住了一个持续数年的大趋势,让投资的胜算大增。而如果叙事落空,则往往意味着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,叙事退潮后,才知自己是在裸泳。
是否具备可实现性
判断一个宏大叙事是否应该考虑介入投资,最重要的判断逻辑是,该叙事在当前是否具备可实现的条件。如果已经具备可实现的条件,就可以继续深入了解分析,否则就应该果断放弃。苹果公司的「智能手机将取代功能机」这一宏大叙事之所以深入人心,是因为苹果公司当年就造出了 iPhone,让世人清楚地看到了这是可以实现的。「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去中心化服务将取代现有的中心化服务」在当前就不具备可实现性,我曾调研尝试采用区块链技术搭建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网站,发现困难重重,在多个层面存在基础设施缺失的困境。并且在计算,存储等方面相比于中心化服务,其成本高出十倍不止。同理,全自动驾驶在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,因此好用的辅助驾驶将成为汽车厂商的一个重要卖点,但要说「自动驾驶将颠覆打车租车行业」就言过其实了。
这里的重点是「当前」,如果一个叙事在未来是可实现的,但在当前不可实现,则对当前投资无意义。举例来说,虽然「互联网将改变世界」已经成真,但在九十年代末还不具备可实现性,只是一个远景。当时因为这个叙事投资互联网公司的投资者,都经历了著名的.com 泡沫。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,互联网才真正具备可实现性。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,尽管是同一个叙事,但在九十年代末投资互联网和在过去十年投资互联网,收益是千差万别的。
怎么才能判断叙事在当前是否具备可实现的条件?这就又要回到一个老话题:投资者的能力圈范围。我是程序员,对软件程序有一定的了解,所以能够判断出当前区块链技术不成熟,能够判断出全自动驾驶短期内不可能实现。但我就没有能力判断出「基因编辑工程将治愈癌症」的叙事在当前是否可实现。这里的重点是如果你无法判断其是否存在可实现性,那就说明它不在你的能力圈范围,应该果断放弃。
还需要注意的一种情况是部分可实现性。VR 设备作为一种游戏、观影等特定用途的消费电子产品,在当前已经具备可实现性。但想要达到 Facebook 公司宣传中的让人大部分时间都沉侵其中的「元宇宙」,则遥遥无期,在当前不具备可实现性。而有的宏大叙事会有意无意地混淆两者,用部分可实现性替代论证,需要注意甄别。
仅当作行业趋势参考
即便判断出叙事在当前是可实现的,也不能仅仅依靠宏大叙事作为投资依据,还需要结合市场、行业,公司考虑各种局部的、短期的情况。宏大叙事往往描述的是一个长期的、全局性的变化趋势,而投资往往是一个短期的行为,且投资于少数几个单独的公司。这就意味着,宏大叙事的描述和某个公司的发展情况往往是不匹配的。试想一下,在智能手机热潮中投资魅族公司,在电动汽车热潮中投资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公司。这两个叙事都成真了,但你大概率亏的血本无归。因此,宏大叙事仅仅只能作为行业发展趋势的一个判断条件,投资最终还是要回到公司本身,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竞争优势才是最重要的。
总结一下,宏大叙事对发掘某个具体的投资标的的帮助是非常有限的。但适当了解宏大叙事,有助于及时了解行业变化趋势,从而为选择朝阳行业中的好公司打下基础。